國家科學基金會:密碼學家之阿基里斯之踵?

國家安全局(NSA)很快發現他們試圖限制密碼學研究的努力,正遭到學術界越來越巧妙地利用媒體的反擊。該機構並不具備對像 IBM 這樣的大型私人公司施加壓力的能力,這些公司是政府大額合同的受益者。學者則是另一類人。他們的主要責任是發現和傳播知識。儘管學者也有動機推動自己的事業,但這種雄心與發表研究成果密切相關,不發表研究將會大大限制他們的職業機會。像馬丁·赫爾曼這樣的教授,也在他們的知名機構中擁有終身教職,這意味著即便他們的機構與政府在某些問題上意見不合,也很難將他們從受保護的終身職位中移除。然而,像麻省理工學院(MIT)和史丹佛大學(Stanford)等大學,顯示出它們並未被NSA威脅所嚇倒。對於大學而言,還有一個可能的好處,就是可以共享由其員工發現所產生的專利和商業應用的收入。然而,學者們也有一個阿基里斯之踵,如果NSA加以利用,可能對他們施加影響。

1950年,國家科學基金會(NSF)成立,作為一個獨立機構,其目標是「促進科學進步;推動國家健康、繁榮和福利;保障國防;以及其他目的。」NSF是支援在頂尖大學進行的研究的主要資金來源之一,包括數學和計算機科學領域。這些資金支持了1970年代的密碼學進展。接受NSF資助的學者包括迪菲、赫爾曼、里維斯特、沙米爾和阿德曼。如果NSF的獨立性受到削弱,讓NSA對資金分配過程及受資者施加影響,那麼大多數從事非政府密碼學研究的個體,可能會受到NSA的控制。可以在資助合同中加入一條條款,允許NSA選擇將任何結果發現進行分類。如果這一過程是基於事先達成的合同安排,那麼NSA將不需要進一步的理由來對研究進行分類,且學者們也很難提出上訴。

1975年6月,NSF的特別項目主管弗雷德·W·韋因加滕(Fred W. Weingarten)博士在與一位NSA員工的會議中,被告知NSA「擁有唯一的法定權力資助密碼學研究,事實上,其他機構被特別禁止支持此類工作。」韋因加滕立即中止了與密碼學研究相關的資助,並向NSF的總法律顧問請教。NSF的法律顧問無法找到相關的立法,因此,助理總法律顧問傑西·E·拉斯肯(Jesse E. Lasken)聯繫了NSA的律師,後者也未找到這樣的立法。韋因加滕重新開始資助密碼學研究。

到1977年4月,毫無疑問,NSA正試圖影響NSF。擁有35年資歷的NSA助理副局長塞西爾·科里和他的助手大衛·G·博克(來到NSF位於華盛頓的總部與韋因加滕會面。會議議程包括NSF對密碼學研究的支持。作為NSA的第二號人物,科里迅速告訴韋因加滕,一份未指明的總統指令賦予該機構對所有密碼學工作的「控制」權,並且NSF在為這一領域的研究提供資金時,違反了這一指令。韋因加滕解釋了幾年前的事件,並指出當時NSF和NSA的律師都無法找到這樣的指令。NSA的代表「含糊其辭地說,他們將需要通過這樣的法律。」科里建議NSA和NSF「協調」密碼學資金申請的審查過程。韋因加滕同意將申請書副本發送給NSA,部分原因是只有NSA擁有評估提案技術價值所需的密碼學人才。然而,韋因加滕補充道,無論如何,NSF絕不會在沒有充分理由的情況下接受NSA的建議——NSF不會接受像「不資助這項研究,但我們不能告訴你為什麼」這樣的建議。NSF將繼續根據研究的科學價值來提供密碼學資金,如果NSA能夠提供充分的書面理由來拒絕資助,並符合這一標準,NSF將把NSA的建議視為審查過程的一部分。

會議後,科里寫信給韋因加滕的上司、NSF數學與計算機科學部門主任約翰·R·帕斯特,感謝他「願意與我們合作,考慮此領域資助申請的安全性影響。」這一信息無疑讓韋因加滕和帕斯特感到驚訝,因為這與NSF之前明確表達的立場相悖。帕斯特回信澄清了達成的協議,並進一步指出,NSA對提案的任何審查將成為公開記錄的一部分。

在NSF的一份內部備忘錄中,韋因加滕觀察到:「NSA處於官僚困境……NSA擔心……公開領域的安全研究會危及他們的部分工作……他們似乎希望維持對此領域的控制,並且想在此領域內占有官僚專業。」韋因加滕也擔心NSA在密碼學領域的主導地位:

「顯然,將如此重大的國內責任,可能涉及銀行業、美國郵政服務和有線電視等活動,交給NSA這樣的機構,應該只有在政府高層進行最嚴肅辯論後才可決定。」

最後,韋因加滕考慮了NSA與NSF未來的關係:「無論人們對NSA在政府中的角色有何看法,NSF與他們的關係必須是正式的。需要避免就研究領域或個別項目的支持達成非正式協議。」在與NSA的幾次互動後,韋因加滕敏銳地意識到他們請求的更廣泛背景,以及他們顯然願意使用欺瞞手段,例如提及似乎不存在的總統指令,來實現他們的目標。

學術出版自由的鬥爭,才剛剛在1977年開始。幾乎在同一時候,梅耶(Meyer)正在撰寫致IEEE的信,NSA的一位新任總監也開始上任,這位總監將走出陰影,為學者們所倡導的未來辯護,並表示這將使美國國家安全處於風險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