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前言
  2. 序章:密碼學的新時代
  3. 密碼戰爭
  4. 通訊革命簡史
    1. 書面文字
    2. 印刷術
    3. 郵政系統
    4. 電報
    5. 電話
    6. 通訊革命總結
  5. 密码龐克
    1. 最极端的密码无政府主义宣言:刺杀政治
    2. 起來,密碼龐克們
    3. 對老大哥的恐懼
    4. 密碼龐克的目標
    5. 數位叛軍:程式即法律
    6. 密碼奇點
    7. 密碼龐克有多麼「無政府」?
    8. 駭客倫理
    9. 密碼龐克與反文化:讓五角大廈懸浮
    10. 密碼龐克不信任的根源
    11. 密碼龐克文學與電影
  6. 第一次密碼戰爭(1966-1981):資料加密標準(DES)
    1. 《密碼破譯者》:大衛·卡恩出版了一本密碼學聖經
    2. 一位神祕的德國人:霍斯特·費斯特爾與數位檔案
    3. Demon 重命名
    4. 尋求資料加密標準
    5. 公眾評論
    6. 工作坊:政府試圖緩解公眾對 DES 的疑慮
    7. 參議院 DES 調查
    8. 1990 年代:密碼龐克與 DES 的衰亡
    9. DES:回顧
    10. 四分之一世紀的抗議
  7. 第一次密碼戰爭(1966-1981):為學術自由的鬥爭
    1. 流浪的密碼學家:迪菲與赫爾曼相遇
    2. 迪菲與密碼學
    3. 赫爾曼與密碼學
    4. 公鑰密碼學:解決密鑰分發問題
    5. 密碼學的新方向
    6. MIT 三人組:里維斯特、沙米爾與阿德爾曼(RSA)
    7. 人類的創造力:測試 RSA
    8. NSA 員工警告密碼學家避免公開
    9. 政府對 ITAR 和 EAR 合憲性的關注 (1970s–80s)
    10. 國家科學基金會:密碼學家之阿基里斯之踵?
    11. 密碼資訊保護法案與新任NSA局長
    12. NSA將密碼學發明定為機密
    13. 天空在崩塌:NSA與學術界接觸並將其訊息公佈
    14. 公共密碼學研究小組與自願審查系統
    15. 阿德曼獲得來自不受歡迎的來源的資金
    16. 自願審查失去效力
    17. 第一次密碼戰爭:總結
    18. 數位隱私活動家真的產生了影響嗎?
  8. 第二次密碼戰爭 (1991–2002):數位簽章標準 (DSS) 與密鑰託管 (Clipper)
    1. 數位簽章標準
    2. 密鑰託管:Clipper晶片的起源
    3. 密鑰託管:公眾反應
    4. 密鑰託管:Clipper的後代
    5. 密碼學在保障訊息社會中的角色(CRISIS)
    6. 密鑰託管:Clipper III
  9. 第二次密碼戰爭 (1991–2002):出口戰鬥
    1. 密碼學非法:1991年《全面反恐法案》
    2. 為大眾提供加密技術:菲利普·齊默曼
    3. PGP:版本2.0與密碼龐克的發行
    4. PGP:菲爾·齊默曼的調查
    5. PGP:媒體的關注與加密的更多善論證
    6. PGP:解決專利問題與MIT保護
    7. PGP:規避出口管制
    8. PGP:齊默曼調查的結論
    9. 代碼作為受憲法保護的言論 I:丹尼爾·伯恩斯坦
    10. 代碼作為受憲法保護的言論 II:應用密碼學
    11. 代碼作為受憲法保護的言論 III:Peter Junger
    12. 加密與國會
    13. 顛覆外國政府的密碼
    14. 塔樓崩塌
    15. 第二次密碼戰爭:總結
  10. 第三次密碼戰爭 (2013–今天):史諾登時代
    1. 史諾登引發第三次密碼戰爭
    2. 國家安全局加密存取計畫:BULLRUN 行動
    3. 史諾登的影響
    4. FBI 針對史諾登電郵供應商 Lavabit 的加密密鑰
    5. 陷入黑暗:FBI 對加密的擔憂
    6. 蘋果蔑視法院:聖伯納丁諾與例外存取
    7. 伯爾-費恩斯坦例外存取法
    8. 幽靈用戶:英國的密碼戰爭
    9. 川普年代
    10. 拜登勝選
    11. 第三次密碼戰爭:總結
  11. 結語
    1. 結語:推動辯論向前
    2. 未來何去何從?